Achievements
本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留学人员归国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部分支持,经过主持单位和协作单位的联合攻关,经过8年的时间研究完成的。通过实验室小试,开发出可将污泥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分离的新型多孔微生物载体,研究了好氧-厌氧耦合污泥减量化的机理。采用设计的新型载体构建了中试装置,进行现场中试和实际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并成功的将该项目应用在生活污水、河道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中,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1项,发表论文30余篇,翻译教材2部。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取得如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突破:
(1)研究了好氧-厌氧耦合体系在处理废水的同时对污泥减量化的作用机理,开发出好氧-厌氧多次反复耦合原位污泥减量技术。
(2)对多孔载体的结构及对剩余污泥的截流效果进行了全面研究。设计了一种空隙率高、对污泥截流效果好的多孔载体。
(3)开发出以天然高分子为助凝剂的铁盐混凝除磷技术。
(4)实现了该技术的实际推广应用,分别应用于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河道污染治理中。在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进行的运行两年的103/d的中试实验结果表明,运行效果稳定,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时,出水COD保持在60mg/L以下,出水SS在30mg/L以下,两年不需要排泥。在广东肇庆处理5m3/d的高浓度发酵制药废水(COD 2000~3000 mg/L),运行近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7h时,出水COD保持在100 mg/L以下,出水SS在50mg/L以下。
在以上中试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该技术推广应用于青岛即墨市两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日处理量150~180吨),上海浦东区金家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于不同地理特点的170套反应器,服务人口2120人),佛山市石角涌河道截污工程(日处理量1000~3000吨)和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农药废水处理项目(日处理量780吨)。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及氮,同时实现原污泥减量化,而且对于用常规方法不能去除的有机物(如苯、苯酚等)也可以有效地去除。新型多孔微生物载体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不需要对剩余污泥进行处理,运行管理简单,运行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l 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
l 处理生活污水的过程中剩余污泥减量60~75%;
l 处理河道污水的过程中剩余污泥减量70~85%;
l 多孔微生物载体的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
l 工业污水由于种类较多,排放标准不一,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确定。
本技术主要是应用于新建或者现有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废水处理方面。该技术利用多孔载体和定点曝气技术,在反应器中实现了沿载体轴向、反应器水流和高度方向的多层次好氧-厌氧反复耦合环境,从而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实现好氧-厌氧微生物反应的耦合。实验室采用人工废水的小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类耦合体系的COD去除率大于90%,而与传统废水处理工艺相比,剩余污泥的产率可以减少90%以上。
对该类耦合体系实现污泥减量的机理研究表明,好氧区增殖的污泥进入下游的厌氧区后发生死亡溶解释放出胞内蛋白质等组分,进一步被降解成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流入下游好氧区被污泥再次利用,强化了污泥的隐性增殖;而微型动物的稳定存在强化了捕食效应。整个过程伴随着CO2、N2的释放,使得进水中有机物以气体形式脱离体系,从而实现了废水的净化处理和剩余污泥的原位减量。
为了进一步将污泥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分离以实现污泥减量效果,本研究设计开发了新型的多孔微生物载体。采用设计的新型载体构建了中试装置,进行现场中试和实际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验证了新型载体的实际应用效果,并进而成功地将该技术应用在生活污水、河道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中,在处理生活污水的过程中可以使污泥减量60~75%,处理河道污水的过程中可以使污泥减量70~85%。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置工作有其艰巨性和复杂性,特别对于污水处理规模较小,污泥厌氧发酵无法实施的地方,污泥减量化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必要的选择。通过该技术的实施,可以大量的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减少填埋用地,节约土地资源,避免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时,由于污水处理厂对污泥处理量的减少,运行费用随之降低,而且运行管理简单,对促进我国水处理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该技术既可以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也可以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适用范围比较广,而且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可以大量的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不仅可以减少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而且可以节省运行费用,适于中小规模的生活污水处理及有机工业污水处理。
技术转让或合作开发。